山东省旅游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Co., Ltd

科技赋能:让山东省文旅产业插上智慧翅膀
来源: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 编辑: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20-10-15 | 658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重要时代命题。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朝阳型绿色产业,同属于五大幸福产业,在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社会民生和谐和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当前中国文旅经济已形成近10万亿级别的庞大规模,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型产业。在文旅产业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应看到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有效供给不足与文化旅游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文化和旅游生活的需要。此次新冠疫情更是将这些矛盾进一步“放大”,文旅产业遭受全面重创。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文旅企业的复苏和振兴将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对产业演进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全球范围内正在进入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成为驱动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总规模超30.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40.3%。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大国,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数字技术不仅作为技术要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还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塑造了经济社会形态,并使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自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基于新形势与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的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宽带移动网络水平、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便捷程度,进一步释放出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强烈信号。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2019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动能。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离不开科技创新。”今年两会期间,关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数字及互联网文化、新基建、文旅赋能发展等成为热点议题。可以预见,文化、旅游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将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科技创新对于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创新,就抓住了发展的全程。他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生活福祉。”科技创新是引领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也给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文旅产业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游客带来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更为快捷的景区管理与服务,以及更为丰富的产品体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波洛利卡什维利指出:“利用创新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包容性的机会。”未来,科技创新将对文旅产业发展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业是一个美丽产业、幸福产业,旅游目的地的可及性、旅行过程的舒适度、旅游项目的体验感都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完备的服务体系,才能让游客住得舒服、走得方便、玩得开心。伴随着高铁技术的全面普及,高铁网络的日益密集,铁路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人们旅游出行的便利性大大提升。二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旅游管理智慧化。旅游业是一个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的产业,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精准度,是关系旅游行业管理的大问题。通过智慧旅游管理,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行程和回顾评价旅游质量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三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业是一个外延宽泛、关联度强的产业,容易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发展新优势。当旅游业与科技相遇,可以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新产品,如VR旅游、裸眼3D光影、智慧餐厅、短视频直播等。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文旅产业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激活传统资源,催化产业新动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如浙江省文旅厅推出“浙里好玩”一站式数字文旅平台,将全省文旅服务业数字化,满足游客无接触游览的需求,全面提升服务体验。该平台汇集了浙江省内的景区、酒店、民宿等资源,可以实名制线上预定,未来还将上线浙江省旅游会员体系“一卡通”,汇集多种旅游权益。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故宫”工程,利用数字技术对展览和藏品进行宣传和解读,强化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不仅提升了故宫文旅产品的质量,也增强了大众的体验性和趣味性。新冠疫情期间,许多文博机构结合“云旅游”概念,纷纷开启了“云看展”的模式,将线下展厅、文物等搬到了线上,让宅在家的观众一饱眼福。敦煌研究院还入驻电商平台,通过5G网络“一院六地”进行全球直播。这些创新模式也获得广泛好评。 
 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诊断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底蕴深厚;有着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是著名的文化资源大省。同时,山东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现拥有5A级旅游景区12个、4A级旅游景区223个、3A级旅游景区636个,2A级旅游景区352个,A级旅游景区4个。据统计,2019年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9.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万亿元。多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并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经验。特别是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了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齐国故都、天下泉城、儒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亲情沂蒙、华夏龙城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实现了品牌建设和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的重大提升。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正在逐步推进,科技对文化旅游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近年来诞生了以太阳部落、方特东方神画为代表的新型文旅景区,推出了《泉城夜宴•明湖秀》、《封禅大典》、《菩提东行》等演艺产品。但同时应看到,与北京、浙江、广东等文化旅游先进省份相比,山东省还存在文化和旅游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文旅企业实力偏弱、科技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服务创新水平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科技创新引领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要围绕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遵循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运用“互联网+ ”的思维,通过科技赋能,引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山东省文旅产业从原来的粗放式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1、大力发展数字文旅产业,丰富文旅产品有效供给
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山东省文旅产品的改造和创新,不断催生和培养文旅新业态,以高质量的文旅产品供给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的美好需要。特别是针对旅游业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复合型转变的客观实际,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丰富文旅产品的表现形式,满足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一是将文化与科技结合,运用VR、AR、3D裸眼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提升文博机构、旅游景区的表现形式,增强其产品的吸引力、刺激力和体验感,努力为旅游者创造多元化的满意体验。以智慧博物馆为例,通过将在线电子导览与AI识别文物、AR复原、三维文物展示、全景看展、直播看展等功能相结合,对博物馆进行多元馆藏展示和传播,提升博物馆的智慧化水平。二是打造新业态旅游产品。通过高科技情景模拟技术的融入,发展VR旅游、虚拟旅游、影视动漫、演艺旅游、科普旅游、养生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产品。三是打造优质IP。挖掘深厚的地域文化,围绕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IP。围绕IP,构建影视、动漫、游戏等系列作品,再到主题酒店、主题景区、主题餐厅等主题衍生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四是推动旅游产品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旅游与历史文化、特色工业、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等的融合发展,孵化新业态。如通过制造业产品的小型化、便携化创新,推动工业旅游新业态;通过低碳环保新材料的运用,推动低碳旅游新业态;通过科技支撑延伸旅游产业链,将资源依托型景区旅游产业向其上游旅游商品制造延伸,向其下游的养生养老延伸等。
  2、加强数字文旅平台建设,提升旅游管理智慧化水平
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客山东”新型数字文旅平台,推出“一部手机游山东”智慧文旅系统,打造“山东智慧文化云”一站式服务。游客可通过手机,获取景区票务、入园、停车、住宿等数据,享受行程规划、产品预订、游记分享、特色产品购买等服务。积极推动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提供“云看展”、“云游园”等线上产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游客在信息化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中,获得充分的交互体验感,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推动文旅企业智能化运用,提供智慧服务
对于传统旅游产业要素来讲,主要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娱乐业、酒店饭店业、旅游购物业、旅游交通运输业等,应以市场为导向,加速旅游产业链中各要素的技术渗透,推动文旅企业智能化运营,借助技术力量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特别是新冠疫情催生了旅游新业态和服务新模式:实名制登记、线下客流锐减等倒逼旅游景区智慧化管理;“无接触服务”带火智能无人酒店;云旅游、跨界卖货成为旅游企业抢滩的“新大陆”。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明确指出,在景区游览管理上,严控游客流量,景区科学合理设置承载量,防止人员聚集,应采取分时段、间隔性办法安排游客入园。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文旅景区积极利用科技手段为自身赋能,对景区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实名制预约、虚拟景区线上游、人脸识别技术、智能人体体温检测、电子导览等新技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与视频通信云技术,实时监控景区状况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效率、质量;建立实时景区信息发布与预测预警机制,预警客流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高景区的应急管理能力。旅游酒店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升级旅游商业模式,实现无钥匙入住、语音控制、送物机器人等创新科技。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科技元素和文化创意元素,积极应用3D打印技术,加强创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4、加强社交媒体营销力度,开展智慧营销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呈现出“四化”的新态势,即旅游消费需求个性化、旅游消费主体大众化、旅游市场营销网络化、游客出游方式散客化。特别是80后、90后变成旅游出行的主力军,他们追求个性、喜欢自由,更愿意选择网络来完成旅游产品的购买行为,现有的旅行社、酒店及景区的传统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文旅企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把握消费动态,满足顾客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化要求,创造旅游市场竞争优势。例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出游客的消费习惯和喜好,推荐适合他们的酒店和旅行方式。再如“云旅游”,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空间,对航班、酒店房间和旅行目的地进行虚拟试住与试玩,从而变传统的“先购买,后体验”的消费模式为“先体验,再购买”的新模式。同时,积极应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打造具有较大传播价值的“网红”景点或旅游商品。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山东省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进行直播带货,为广大网友推介山东非遗和文创产品。除厅长直播外,还通过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文旅局长直播带货、文化旅游网络推介会等形式,宣传地域旅游形象,提升目的地人气,推介特色文创产品。
  5、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新型文旅人才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激励和引导政策,激发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互联互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统筹利用好各类人工智能专项基金,引导旅游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旅游科技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另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旅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山东省应抓住产业数字化赋予的时代机遇,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新型文旅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